为什么佛教徒避免依恋?

为什么佛教徒避免依恋?
Judy Hall

不执着的原则是理解和实践佛教的关键,但就像这种宗教哲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它可能会使新人感到困惑,甚至灰心。

这种反应在人们中很常见,尤其是在西方,当他们开始探索佛教时。 他们想,如果这种哲学应该是关于快乐的,那么为什么它花了那么多时间说生命充满了痛苦呢? 痛苦 不执着是一个目标,而对空性的认识( 舜天 )是走向启蒙的一步?

佛教确实是一种快乐的哲学。 新来的人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是,佛教的概念起源于梵语,而梵语的词汇并不总是容易翻译成英语。 另一个原因是,西方人的个人参照系与东方文化的参照系有很大很大的不同。

主要收获:佛教中的不执着原则

  •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 它们由佛陀传授,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是永久的快乐状态。
  • 虽然圣谛说生命是痛苦的,而执着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之一,但这些话并不是梵文原词的准确译文。
  • 这个词 痛苦 最好翻译为 "不满意",而不是痛苦。
  • 这个词没有确切的翻译 仰慕者 这个概念强调,对事物的依恋欲望是有问题的,而不是说必须放弃所爱的一切。
  • 放弃助长执着需求的妄想和无知,可以帮助结束痛苦。 这一点通过高贵的八正道来实现。

要理解不执着的概念,你需要了解它在佛教哲学和实践的整体结构中的地位。 佛教的基本前提被称为四圣谛。

佛教的基础知识

第一个崇高的真理:生命是 "苦难"

佛陀教导说,我们目前所知的生活充满了痛苦,这个词的最接近的英文翻译是 dukkha。 这个词有很多内涵,包括 "不满意",这也许是比 "痛苦 "更好的翻译。 从佛教的意义上说,生活是痛苦的,是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即事情不完全令人满意,不完全正确。 对这种不满意的认识是佛教徒所说的第一义谛。

不过,我们有可能知道这种痛苦或不满的原因,它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不满意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 这种困惑( avidya) 最常被翻译为无知 , 例如,我们想象有一个 "自我 "或 "我",独立于所有其他现象而存在。 这也许是佛教确定的核心错误观念,它是造成痛苦的后两个原因。

第二个崇高的真理:这里有我们受苦的原因

我们对这种关于我们在世界中的分离性的误解的反应导致了依恋/粘着或厌恶/憎恨。 重要的是要知道,第一个概念的梵文词、 仰慕者 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翻译;它的字面意思是 "燃料",尽管它经常被翻译成 "依恋"。 同样,梵语中的厌恶/憎恨、 恶魔 这三个问题--贪婪、执着和厌恶--被称为 "三毒",对它们的认识构成了第二项崇高真理。

第三项崇高真理:有可能结束痛苦

佛陀还教导说,有可能 这是佛教的快乐乐观主义的核心--认识到,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停止了,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 痛苦 这是通过放弃妄想和无明来实现的,妄想和无明助长了执着/粘着和厌恶/仇恨,使生活如此不满意。 这种痛苦的停止有一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名字: 涅槃 .

See_also: 劳伦斯兄弟的传记

第四圣谛:这里是结束痛苦的道路

最后,佛陀传授了一系列实用的规则和方法,使人们从无知/执着/厌恶的状态中( 痛苦 )到永久的快乐/满足状态( 涅槃 在这些方法中,有著名的 "八正道",这是一套实用的生活建议,旨在让修行者沿着涅槃之路前进。

不执着的原则

如果执着是发现生活不满意的条件,那么,不执着是有利于生活满意的条件,是对生活满意的条件。 涅槃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佛教的建议并不是要脱离你生活中的人或你的经历,而是要简单地认识到一开始就固有的不执着。 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哲学之间相当关键的区别。 虽然其他宗教寻求通过努力工作和积极摒弃来达到某种优雅的状态、佛教告诉我们,我们本质上是快乐的,这只是一个降服和放弃我们错误的习惯和成见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体验到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的基本佛性。

See_also: 基督教天使等级制度中的王座天使

当我们拒绝那种认为我们有一个独立于其他人和现象而存在的 "自我 "的幻想时,我们突然认识到没有必要脱离,因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与所有事物相互联系。

禅宗老师约翰-戴多-罗瑞说,不执着应该被理解为与所有事物的统一:

"根据佛教的观点,不执着正是分离的反面。 你需要两样东西才能有执着:你所执着的东西和执着的人。 另一方面,在不执着中,有统一性。 有统一性是因为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如果你与整个宇宙统一了,你之外就没有什么,所以谁会依附于什么?"

活在不执着中意味着我们认识到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对于那些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Cite this Article Format Your Citation O'Brien, Barbara. "Why Do Buddhists Avoid Attachment?" Learn Religions, Aug. 25, 2020, learnreligions.com/why-do-buddhists-avoid-attachment-449714. O'Brien, Barbara. (2020, August 25). Why Do Buddhists Avoid Attachment? Retrieved from //www.learnreligions.com/why-do-buddhists-avoid-attachment-449714 O'Brien, Barbara. "Why Do Buddhistists Avoid Attachment?Learn Religions.//www.learnreligions.com/why-do-buddhists-avoid-attachment-449714(2023年5月25日访问)。复制引用



Judy Hall
Judy Hall
Judy Hall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uthor, teacher, and crystal expert who has written over 40 book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spiritual healing to metaphysics. With a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40 years, Judy has inspired countless individuals to connect with their spiritual selves and harness the power of healing crystals.Judy's work is informed by her extensive knowledge of various spiritual and esoter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astrology, tarot, and various healing modalities. Her unique approach to spirituality blends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science, providing readers with practical tools for achieving greater balance and harmony in their lives.When she's not writing or teaching, Judy can be found traveling the world in search of new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Her passion for explor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s evident in her work, which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mpower spiritual seekers around the 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