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诫命:你不可立碑像

第二条诫命:你不可立碑像
Judy Hall

第二条诫命是这样说的:"我的意思是说,我是一个人:

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要把祖宗的罪孽临到子孙,直到恨我的人的第三、四代。怜悯那些爱我、守我诫命的人,这是最长的诫命之一,尽管人们一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大多数清单中,绝大部分都被删去了。 如果人们记得它,他们只记得第一句话:"你不可为你造任何雕像",但仅此一点就足以引起争论和分歧。自由派神学家甚至认为,这条诫命最初只包括这九个字。

第二条诫命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神学家认为,这条戒律旨在强调上帝作为创造者和上帝的创造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近东的各种宗教中,使用神的代表来促进崇拜是很常见的,但在古代犹太教中,这是禁止的,因为受造物的任何方面都不能充分地代替上帝。 人类最接近于分享神性的属性,但除此之外,受造物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能满足。

See_also: 修行的意义是什么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像 "是指神以外的生物的偶像。 它没有说 "人的雕像 "之类的话,其含义似乎是,如果有人制作雕像,就不可能是神的雕像。 因此,即使他们认为自己制作的是神的偶像,实际上,任何偶像都必然是其他神的偶像。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禁止雕刻的图像通常被认为是与禁止崇拜任何其他神灵有根本的联系。

在古代以色列,似乎很可能一贯坚持aniconic传统。 迄今为止,在任何希伯来人的圣殿中都没有发现明确的雅威偶像。 考古学家遇到的最接近的是在Kuntillat Ajrud对一个神和妃子的粗略描绘。 有些人认为这些可能是雅威和亚舍拉的形象,但这种解释是有争议和不确定的。

这条诫命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是代际间的罪责和惩罚。 根据这条诫命,一个人的罪行的惩罚将被放在他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的头上,一直到四代--或者至少是在错误的神面前下跪的罪行。

对于古代希伯来人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奇怪的情况。 在一个强烈的部落社会中,一切都具有公共性质--尤其是宗教崇拜。 人们不是在个人层面上与上帝建立关系,而是在部落层面上建立关系。 惩罚也可能具有公共性质,尤其是当罪行涉及公共行为时。 这在近东也很常见在文化方面,整个家庭群体将因个别成员的罪行而受到惩罚。

这不是空穴来风--《约书亚记》第7章描述了阿昌因偷窃上帝想要的东西而被抓获,与他的儿子和女儿一起被处死。 所有这些都是在 "耶和华面前 "和上帝的唆使下进行的;许多士兵已经在战斗中死去,因为上帝因他们中的一个人犯罪而对以色列人发怒。 那么,这就是社区的性质惩罚--非常真实、非常讨厌、非常暴力。

现代观点

但那是在当时,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 今天,为父亲的行为惩罚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没有一个文明的社会会这样做--甚至连半途而废的文明社会都不会这样做。 任何将一个人的 "不义 "加诸于其子女和子女的子女,直至第四代的 "司法 "系统都会被正确地谴责为不道德和不公正。

然而,当一个政府将十诫作为个人或公共道德的适当基础来宣传时,这正是我们的情况。 政府代表可能会试图为他们的行为辩护,撇开这个令人不安的部分,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真正在宣传十诫。戒律了,是吗?

挑选他们认可的十诫的哪些部分,就像认可其中的任何部分对非信徒一样,是对信徒的侮辱。 同样,政府无权将十诫挑出来认可,政府也无权创造性地编辑十诫,努力使其尽可能为最广泛的观众所接受。

什么是雕像?

几个世纪以来,这一直是各基督教会之间大量争论的主题。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虽然新教版本的十诫包括这一点,但天主教没有。 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禁止纹章的禁令会给天主教徒带来许多问题。

除了各种圣徒以及玛丽亚的许多雕像外,天主教徒还普遍使用描绘耶稣身体的十字架,而新教徒通常使用空的十字架。 当然,天主教和新教教堂都普遍有描绘各种宗教人物(包括耶稣)的彩色玻璃窗,它们也可以说是违反了这条戒律。

最明显和最简单的解释也是最直白的:第二条诫命禁止创造任何东西的形象,无论是神圣的还是世俗的。 这种解释在申命记第4章中得到了加强:

所以你们要谨慎,因为主在何烈山从火中对你们说话的日子,你们没有看见任何模样,免得你们败坏自己,把任何形体的模样,公母的模样,地上走兽的模样,空中飞鸟的模样,以及惟恐你举目望天,看见太阳、月亮、星宿,就是天上的万物,都要敬拜他们,事奉他们,这都是耶和华你神分给天下万民的。 很少能找到一个基督教会认为 并不 最常见的方法是在禁止制作石膏像和禁止崇拜石膏像之间插入一个 "和 "字。 因此,人们认为制作石膏像 没有 鞠躬敬拜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不同教派如何遵守第二条诫命

只有少数教派,如阿米什人和旧秩序门诺派,继续认真对待第二条戒律--事实上,他们是如此认真,以至于经常拒绝拍照。 犹太人对这条戒律的传统解释确实包括第二条戒律所禁止的物品,如十字架。 其他人则更进一步,认为包括 "我"。主你的神是嫉妒的神 "是禁止容忍假宗教或假的基督教信仰。

虽然基督徒通常会找到一种方法来为他们自己的 "纹章 "辩护,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批评其他人的 "纹章"。 东正教基督徒批评天主教在教堂里的雕像传统。 天主教徒批评东正教对圣像的崇拜。 一些新教教派批评天主教徒和其他新教徒使用的彩色玻璃窗。 耶和华教会见证者批评其他人使用的圣像、雕像、彩色玻璃窗,甚至十字架。 没有人拒绝在所有情况下使用所有 "纹章",甚至世俗的。

偶像派的争论

基督徒之间关于如何解释这条戒律的最早争论之一,是拜占庭基督教会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之间就基督徒是否应该敬仰圣像的问题发生的圣像争论。 大多数不成熟的信徒倾向于敬仰圣像(它们被称为 图标模块 但许多政治和宗教领袖希望将其砸碎,因为他们认为敬仰圣像是一种偶像崇拜的形式(他们被称为 偶像派 ).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将基督像从皇宫的查尔克门上取下,引发了这场争论。 经过一番争论,在787年的尼西亚会议上,圣像崇拜被正式恢复并得到认可。 然而,对其使用提出了条件--例如,它们必须被涂成平面,没有直到今天,圣像在东正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通往天堂的 "窗口"。

这种冲突的一个结果是,神学家们发展出了崇敬和尊重之间的区别( 谚语 ),这是支付给圣像和其他宗教人物的,以及崇拜( latreia 另一个是将 "圣像破坏 "一词引入流行,现在用于攻击流行人物或圣像的任何企图。

See_also: 香坛象征着上升到上帝面前的祈祷 Cite this Article Format Your Citation Cline, Austin. "Second Commandment: Thou Shalt Not Make Graven Images." Learn Religions, Apr. 5, 2023, learnreligions.com/second-commandment-thou-shalt-not-make-graven-images-250901. Cline, Austin. (2023, April 5). Second Commandment: Thou Shalt Not Make Graven Images. Retrieved from //www.learnreligions.com/second-commandment-thou-shalt-not-make-graven-images-250901 Cline, Austin. "第二条诫命:你不可立碑文。" Learn Religions. //www.learnreligions.com/second-commandment-thou-shalt-not-make-graven-images-250901 (Accessed May 25, 2023). Copy citation



Judy Hall
Judy Hall
Judy Hall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uthor, teacher, and crystal expert who has written over 40 book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spiritual healing to metaphysics. With a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40 years, Judy has inspired countless individuals to connect with their spiritual selves and harness the power of healing crystals.Judy's work is informed by her extensive knowledge of various spiritual and esoter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astrology, tarot, and various healing modalities. Her unique approach to spirituality blends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science, providing readers with practical tools for achieving greater balance and harmony in their lives.When she's not writing or teaching, Judy can be found traveling the world in search of new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Her passion for explor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s evident in her work, which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mpower spiritual seekers around the 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