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的寓言:一个道家的寓意

蝴蝶梦的寓言:一个道家的寓意
Judy Hall

在归于中国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的所有著名道家寓言中,很少有比蝴蝶梦的故事更著名的了,它是道家对现实与幻觉定义的挑战。 这个故事对后来的东方和西方哲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林语堂翻译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See_also: 成圣的恩典的意义 "很久以前,我,庄子,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形影不离。 我只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只蝴蝶的快乐,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不久,我醒了,我又是真正的自己。 现在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一个人,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还是我现在是一只蝴蝶,梦到自己是一个人。人和蝴蝶之间必然有区别。 这种过渡被称为物质的转化"。

这个短篇小说指出了一些激动人心和备受探索的哲学问题,源于清醒状态和梦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幻觉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在做梦,什么时候是清醒的?
  •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所感知到的是 "真实 "还是仅仅是 "幻觉 "或 "幻想"?
  • 各种梦中人物的 "我 "与我清醒世界的 "我 "是相同还是不同?
  • 当我经历我称之为 "醒来 "的事情时,我怎么知道它是在 "现实 "中醒来,而不是仅仅在另一个层次的梦中醒来?

罗伯特-艾利森的 "精神改造的庄子"

罗伯特-艾利森(Robert Allison)在《庄子的精神变革:对内篇的分析》中采用了西方哲学的语言。 " (为了支持这一论点,Allison先生还介绍了《庄子》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段话,被称为大圣梦的轶事。

在这个分析中,他呼应了Advaita Vedanta的Yoga Vasistha,也让人想到禅宗的koans传统,以及佛教的 "有效认知 "推理(见下文)。 这也让人想起魏武挥的作品,他和Allison先生一样,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工具来呈现东方不二传统的思想和见解。

庄子的蝴蝶梦的解释

艾利森先生在开始探讨庄子的蝴蝶梦轶事时,提出了两个经常使用的解释框架:

  1. "混乱假说"
  2. "无尽的(外部)转化假说"

根据 "混乱假说",庄子的蝴蝶梦轶事所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觉醒,所以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确定--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觉醒,但我们并没有。

根据 "无尽的(外部)转化假说",故事的含义是,我们外部世界的事物处于不断转化的状态,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再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等等。

对艾利森先生来说,以上两种说法(出于各种原因)都不令人满意。 相反,他提出了他的 "自我转变假说":

"在我的解释中,蝴蝶梦是一个从我们自己熟悉的内心生活中得出的比喻,即什么是我们的生活? 认知过程 它是理解整个 "自我改造 "过程的关键。 庄子 是通过提供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心理转变或觉醒经验的例子:从梦中醒来的情况...... "就像我们从梦中醒来一样,我们可以在心理上觉醒到一个更真实的意识水平。"

庄子的大圣人梦轶事

换句话说,艾利森先生认为庄子的蝴蝶梦故事是对开悟经验的一种比喻--指向我们意识水平的改变,这对任何从事哲学探索的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梦中醒来的物理行为是对觉醒到更高的意识水平的一种隐喻,这就是正确的哲学理解水平。"

艾利森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引用另一段话来支持这种 "自我转变假说"。 庄子 ,即《大圣梦》轶事:

"梦见饮酒的人,早晨可能会哭泣;梦见哭泣的人,早晨可能会去打猎。 当他在梦中时,他不知道这是一个梦,在梦中他甚至可能试图解释一个梦。 只有在他醒来后,他才知道这是一个梦。 有一天,当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大梦时,将会有一个伟大的觉醒。 然而愚蠢的人认为他们是醒着的时候,忙忙碌碌,光明正大地认为自己明白事理,称这个人为统治者,称那个人为牧民--多么愚蠢!孔子和你都在做梦!当我说你在做梦的时候,我也在做梦。 像这样的话将被贴上最高欺诈的标签。 然而,万代之后,可能出现一位知道其含义的伟大圣人,而他出现时仍会像与惊人的速度。"

艾利森先生认为,这个大圣人的故事有能力解释蝴蝶梦,并使他的自我转变假说可信:"一旦完全觉醒,人们可以区分什么是梦和什么是现实。 在完全觉醒之前,这种区分甚至不可能从经验上得出。"

再详细点说:

"在提出什么是现实和什么是幻觉的问题之前,人处于无知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如在梦中),人不会知道什么是现实和什么是幻觉。 在突然觉醒之后,人能够看到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区别。 这构成了观念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意识上的转变,从不知不觉中缺乏对现实和幻想的区分,到意识到并明确区分为清醒的状态。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蝴蝶梦轶事的信息。"

佛教的有效认知

这个对道教寓言的哲学探索所涉及的,部分是佛教中所谓的有效认知的信条,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算作逻辑上有效的知识来源?

以下是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调查领域的简要介绍:

佛教的有效认知传统是净土瑜伽的一种形式,在这种传统中,修行者通过智力分析,配合冥想,来获得对现实本质的确定性,并在这种确定性中进行休息(非概念性的)。 这种传统中的两位主要老师是达摩克尔提和迪那伽。

让我们来介绍一下 "赤裸裸地看 "的概念--这至少是与庄子的 "从梦中醒来 "大致相当--方法是引用以下一段摘自肯波-曲珍嘉措仁波切的佛法讲座,主题是有效认知:

"赤裸裸的感知[发生在我们]直接感知对象,没有与之相关的任何名称,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描述......因此,当出现没有名称和没有描述的感知时,那是什么感觉? 你有一个赤裸裸的感知,一个非概念的感知,一个完全独特的对象。 一个独特的不可描述的对象被非概念地感知,这就是称为直接有效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中国早期道教的一些租户是如何演变成佛教的标准原则之一的。

如何学会 "裸体看"?

那么,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习惯性地将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过程归结为一个纠结的群体:

  1. 感知一个物体(通过感觉器官、能力和意识);
  2. 为该对象指定一个名称;
  3. 在我们的联想网络的基础上,旋转到关于对象的概念性阐述。

裸视 "意味着能够在步骤1之后停下来,至少是暂时停下来,而不是自动地、几乎瞬间地进入步骤2和步骤3。 它意味着感知某物,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一样(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就像我们没有它的名字,也没有涉及它的过去的联想。

道家的 "无目的游走 "的做法是对这种 "赤裸裸地看 "的极大支持。

See_also: 基督徒青少年应该把接吻看作是一种罪吗?

道教与佛教的相似之处

如果我们把蝴蝶梦的寓言解释为鼓励有思想的人挑战他们对幻觉和现实的定义,那就很容易看到与佛教哲学的联系,其中鼓励我们把所有假定的现实视为具有与梦一样的短暂、不断变化和不切实际的性质。 这种信念形成了根本的基础为佛教的启蒙理想。

例如,人们经常说,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的结合。 佛教是否借用了道教,或者这些哲学是否有一些共同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其相似之处是明确无误的。

Cite this Article Format Your Citation Reninger, Elizabeth. "Zhangzi's (Chuang-Tzu's) Butterfly Dream Parable." Learn Religions, Sep. 5, 2021, learnreligions.com/butterflies-great-sages and-valid-cognition-3182587. Reninger, Elizabeth. (2021, September 5). 张子的(庄子)蝴蝶梦寓言. Retrieved from //www.learnreligions.com/butterflies-great-sages-and-valid-cognition-3182587Reninger, Elizabeth. "Zhangzi's (Chuang-Tzu's) Butterfly Dream Parable." Learn Religions. //www.learnreligions.com/butterflies-great-sages-and-valid-cognition-3182587 (accessed May 25, 2023). Copy citation



Judy Hall
Judy Hall
Judy Hall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uthor, teacher, and crystal expert who has written over 40 book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spiritual healing to metaphysics. With a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40 years, Judy has inspired countless individuals to connect with their spiritual selves and harness the power of healing crystals.Judy's work is informed by her extensive knowledge of various spiritual and esoter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astrology, tarot, and various healing modalities. Her unique approach to spirituality blends ancient wisdom with modern science, providing readers with practical tools for achieving greater balance and harmony in their lives.When she's not writing or teaching, Judy can be found traveling the world in search of new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Her passion for explor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s evident in her work, which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empower spiritual seekers around the globe.